四川环境质量网络监测点位2.8万余个,未来水环境监测将增加重金属等指标
3月30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围绕水、气、土、生态、污染源等要素,建成了监测点位2.8万余个。其中,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近2.5万个,生态质量监测点位100余个,污染源监测点位3000余个。基本实现了市县城市、主要干支流监测点位全覆盖,要素基本完整。
在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上,每年完成3000余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2800余家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1000余个市级以上地表水手工监测,开展9000余次执法监测。
5年自动站增加近8倍
新型化监控手段“用电监控”成效明显
“实际上,在‘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大部分还是以手工监测为主。”发布会现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雷毅向记者介绍,经过五年的建设,目前自动站由296个增加至2634个,比2015年增加了近8倍,已基本实现了全省市县城市环境空气、地表水水质自动站全覆盖。建成污染源监测点位2100个,比“十三五”初增加近一倍。新增大气复合站5个、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走航车20台。
△资料图
在污染源监控方面,除做好重点排污单位的规定动作外,四川还立足实际,探索四川监测新路径。选取成都、攀枝花、泸州、绵阳、南充、达州6市49个行业516家重点监管企业开展第一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体系试点建设,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324套、视频监控837套、用电监控1828套。其中,实现了新型化监控手段“用电监控”的零突破,通过远程查询企业用电量即可得知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第一批试点建成后,截至2020年底,仅用电监控查实排污行为近100起,有力保障了生态环境安全。
监控设备更加“高科技”,监测方式上也从发生了巨大改变。据了解,经过五年建设,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县级城市从“十三五”初每月监测5天、每天监测4次、每次监测3个指标,到现在实现了每小时监测一次,每次监测6个指标。在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从“十三五”初每月监测一次,到现在每天监测6次,实现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9项全监测全分析。在测管协同方面,改变以往以固定点位监控为主的格局,利用雷达走航车、无人机等高技术手段,开展污染物移动走航,垂直方向最远可以监测到5公里的高空,水平方向能对半径5公里范围内污染物进行监测。
不仅如此,四川还实现了现状监测到全面预测预警的转变。据雷毅介绍,在“十三五”初期,仅成都市能开展未来24小时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如今省级层面实现了全省未来15天、西南区域未来7天空气质量预测预报,21个市(州)每日发布72小时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准确率为90.8%。同时,全省水质预报能力也从“十三五”初期尚处于空白的情况,发展到现在可预警预报重点流域未来2天水环境质量趋势变化。
聚焦大气、水、工业园区等方面
未来水环境监测将增加重金属等指标
虽然目前四川城市、主要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主要骨架已经建成,但雷毅也坦言,目前四川乡镇、支流网络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支撑能力还不足。“要实现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目标,四川需要加大力度破解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生态破坏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对进一步提升监测的及时性、精准性和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雷毅介绍,下一步,四川将重点在大气、水、工业园区等方面发力,力争形成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质量监测全覆盖的监测新格局。
其中,在大气监测方面,四川将以臭氧前体物、颗粒物、温室气体为监测预警重点,补齐监测设施设备短板。一方面是构建重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网络,另一方面是在重点区域新增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同时,四川还将依托西南预报中心,开展区域、城市及区县三级监测网络提升预报能力,打破7天预报周期的技术瓶颈,构建15-45天的空气质量潜势预报体系,进一步推进精准应对重污染天气。
在水环境监测方面,四川将在重点流域、跨界流域新增多项指标。在重点流域及其支流,新建水质自动站30个,在省、市界增加重金属、有机物等水质自动监测指标。并开展浮游动、植物和藻类等水生生物试点监测,新建富营养化自动监测站,实时反应水域内藻类生长状态。同时,四川还将新建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50余个,实现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监控基本覆盖。完善流域水文水环境数值预报模型,实现3天精细化预报和未来4-8天趋势性预报。
在工业园区监测方面,四川将以重点园区、重点监管企业、新型监控手段为突破口,争取用1~2年时间实现全省重点监管企业、环保基础设施等污染排放情况远程监控。到2025年,在全省部分重点化工园区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或复合站20个,在其下游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10个。在部分交通干道沿线试点建设空气自动站15个,开展细颗粒物、氮氧化物等指标监测,并完善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
红星新闻记者邓文博
编辑刘宇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