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两个“通道”,有这些“变”与“不变”

时间 • 2025-08-30 15:50:41
部长
通道
采访
代表
接受

▲红星新闻记者带你走“部长通道”“代表通道”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由于疫情影响,大会新闻中心只举办了2场“代表通道”和2场“部长通道”,人员和场次较往年均有较大幅度压缩。但是,规模压缩,热度并未减,社会关注度也依然非常高。

“部长通道”是近年来“两会”的一个重要品牌。许多部委的重大政策、重要信息都是部长们在“部长通道”上发布的。今年,“部长通道”较往年的一个变化是只举行2场,每场只安排3个部长接受采访。

▲第二场“部长通道”

数据显示,2016至2019年,每年“两会”期间都会有超过30个部长接受采访,最多的一年曾有超过40位部长接受采访。因此,今年的规模相对小了很多。但今年的一大特点是,每个部长回答问题的数量和时长较往年都有所增加。

在往年,每个部长回答一两个问题,用时一般不超过10分钟,有的部长甚至只用时3至5分钟。今年第一场“部长通道”上,每个部长回答了三个问题,时间均在15分钟左右;第二场“部长通道”,每个部长回答了四个问题,回答问题的时间甚至接近20分钟。

有人关注到,去年和今年的“部长通道”上,接受采访的部委重合度较高,这实际上与公众的关注度有关。往年,这些部委为回应公众关切,两会期间一般都会举行专场记者会。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部委的记者会几乎全部取消,因而,他们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缺憾。

▲2021年3月8日下午,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第二场“部长通道”亮相

今年“部长通道”的另一个变化是,接受采访的部长全是国务院组成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有人问,为何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医疗保障局负责人没有走“部长通道”?据了解,今年的全体会议压缩了列席和旁听会议人员数量,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人原则上不再列席或者旁听全体会议,因而,也就无法安排他们的负责人在“部长通道”上接受采访。但从记者提问和部长回答的情况下,两场“部长通道”依然保持了“提问无禁区、回答皆干货”的传统,答问保持一贯高质量。

“部长通道”上没有变的,还有其开通目的。“部长通道”不只是简单地为部长发布信息而设,更是承载着监督与被监督、承诺与兑现的内在逻辑。作为国务院部委的负责人,部长们在“部长通道”上面对的不仅仅是媒体,更是媒体背后的亿万公众。“部长通道”更不能说是部委工作的“展示平台”,而是部委接受监督的一个重要平台。

▲2021年3月8日,北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前举行“代表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左至右:全国人大代表杨震生、范永贞、齐嵩宇。图据视觉中国

今年“代表通道”与往年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发言的代表大多来自基层。今年在“代表通道”上接受采访的14名代表中,无一例外全部来自基层,没有一个是党政官员。自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设“代表通道”以来,这尚属首次。

我们发现,“代表通道”开设之初,组织者经常会邀请一些“自带流量”的代表,也有党政官员,甚至有省部级领导干部。今年接受采访的14名代表,在电视直播镜头面前,他们有的甚至略显紧张。这样的紧张却显得更真实、淳朴,大家也都能从内心理解也许是首次面对直播镜头表达的代表们。

▲2021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前举行“代表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左)、邹彬(右)。图据视觉中国

而“代表通道”上不变的,是代表对自己责任的重视。几乎所有代表在回答提问时,都体现出极强的履职意识,许多代表都顺带提及自己将在会上提交的议案或者建议,以及打算帮助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不少代表在发言时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但小故事却都连着“大民生”,几乎每个故事都发生在履职过程中。

人大代表,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个职务,肩上是沉甸甸的责任,背后是民众的期待和嘱托。“代表通道”上,这一点一直体现得非常充分。

□作者:鲁子舜(人大工作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