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匠精神”?代表通道上,两位工匠说出了心声
3月8日下午3时,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会议开始前举行了
“代表通道”采访活动,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
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其中,有两位代表分别分享了
他们从基层工人,如何做到“大国工匠”的故事
↓↓↓
邹彬
加快推动农民工向新型技术产业工人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管理员邹彬,就农民工向新型技术产业工人转型回答了记者提问。
邹彬是一名来自湖南的“95后”建筑工人,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工作。
他提起第一次到工地上学砌墙的时候,那时的他经常被工人们笑话,因为当时在工地上砌墙,砌得越多,工钱也就越多,但是他觉得不美观就推倒重砌。那时候就是他对“工匠精神”认识的萌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努力,他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了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
邹彬表示,要干活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标准,坚持就一定能有收获。要用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
今年参加全国人代会,邹彬建议加快推动农民工向新型技术产业工人转型。他说,特别想告诉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成长为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真诚地希望全社会都更加关心关注农民工群体,让我们有更多学习提升、改变命运的机会。
齐嵩宇
让“大国工匠”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红旗工厂技术处外网维修工人、首席技能师齐嵩宇,就如何能让“大国工匠”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回答了记者提问。
齐嵩宇是一名来自生产线上的工匠。他认为,技术创新无大小,只要有突破,就可以推动技术和产品质量提升。
2004年以来,齐嵩宇一共有33项发明专利,获得了28项国家科技创新奖,大家都称呼他为“生产线上的发明家”。为了解决一项全球汽车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他曾经进行了三千多次试验,最终填补了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他表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希望国家出台更多的政策,开拓更大的创新舞台,发扬“工匠精神”,把细节做到极致,为中国智造转型保驾护航。
农视网记者综合:新华社、中国网
编辑、责编|康轩山
主编|蒋琳监审|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