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学“两奖”颁奖典礼今晚举行,阿来、周恺、林雪儿等作家获奖
今(12)日晚,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向文学高峰迈进”第十届四川文学奖、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颁奖典礼在眉山市举行。
本届四川文学奖获奖作品16件,包括长篇小说奖2部、中短篇小说奖3篇(部),诗歌奖3部,散文奖3部,报告文学奖2部(篇),儿童文学奖1部,文学理论评论奖1部(篇),文学翻译奖1部,周恺、林雪儿、阿来等作家榜上有名;本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13件。
活动现场
作家周恺、林雪儿获长篇小说奖:以文学的方式来致敬这个时代
在本届四川文学奖评选中,作家周恺和林雪儿分别凭借《苔》和《从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获得长篇小说奖。
活动现场
90后作家周恺的《苔》,以四川乐山方言写成,通过两兄弟的不同命运为线索,再现了蜀中百年前的地方风情和民间野趣。在他的小说中,茶馆、染坊、饭铺、酒肆、青楼……市井之气,喷涌而出;袍哥、山匪、买办、纤夫……江湖之上,人来人往。该奖评委认为,周恺蜀地方言和典雅文言的成功运用,贴近并复活了晚清社会及人文景观,嘉定底层世界的千姿百态得以生机勃勃地展现;对乡风民俗、商业活动及社交场景的书写,赋予了小说浓郁的市井气息和蛮悍气质。
周恺/图据受访者
站在领奖台上,周恺说,自己从舅舅患了重病的那年三月开始,写到了十月,一头是亲人的远去,另一头是日渐清晰起来的旧时的家乡,真真是一场煎熬,“无论对读者来说,还是对作者来说,文学都是揪心的,揪心才使得生命体验更深刻。感谢四川文学奖,我一定会继续创作下去。”
林雪儿的小说《从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讲述了扶贫的故事。评委认为,林雪儿的作品“具有开阔的空间感,善于通过丰沛细节和灵动语言,在文化、文明的深沉尺度上,勇敢面对生活疑难,挖掘人物内在星空,讴歌普通民众的巍峨精神”。
林雪儿/图据受访者
获得此奖,林雪儿十分高兴,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四川文学奖是她从事文学创作以来获得的最高奖项,这是她在文学创作路上一个美丽的结。
“创作的初衷是因为四川文学发起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当时我身在乐山,正好遇见了‘马边’这样一个地方,遇见了中纪委一批人。”林雪儿说,他们胸中的家国情怀值得去歌颂,所以,她要以文学的方式来致敬这个时代,“我希望我的小说能表达当今中国青年投身家国的一种情怀,看到以后中国可能的生机。”
阿来、阿克鸠射、阿微木依萝获特别奖:因为文学,生命被点缀得异常精彩
作家阿来、阿克鸠射、阿微木依萝分别凭借《蘑菇圈》《悬崖村》《檐上的月亮》获得第十届四川文学奖特别奖。
活动现场
“我很荣幸成为第一个采访悬崖村的记者、拍摄悬崖村的摄影师、第一个书写悬崖村的作家。我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彝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阿克鸠射说,这几年他风里来雨里去,经历着、见证着悬崖村以及大凉山的一点一滴的改变,“我用脚丈量着这里的一切,用文字记录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汇聚成了这本《悬崖村》。”
谈及自己的获奖感受,阿克鸠射说,“因为文学,我的生命被点缀得异常精彩,心灵被打磨得异常光亮,更使我在一个人的彼岸里,懂得有人为我分忧、有人替我分享、有人替我流泪、有人替我歌唱,并在一夜间把苦酒酿成芬芳……更确切地说,是我与生俱来的卑微和忧郁找到了合理的表达方向,使我找到了心灵与自然、世界一种神秘而亲切的关系。”
《檐上的月亮》以阿微木依萝在浙江、凉山、东莞等地的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作者与亲人、朋友以及在进城打工的过程中认识的其他陌生人的小故事。
阿微木依萝/图据受访者
“在我写作的十年之前,也就是30岁之前,我还只是一个恍恍惚惚行走在社会上的流浪青年,我没有读完中学,初一上了半学期辍学,因此我没有固定的职业,漂泊各地,经常变换工作,因为我始终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做。”阿微木依萝回忆她开始写作前的日子,她说,当时自己觉得十分不甘心,“我当时并不知道这种不甘心出于什么缘故,它没有轮廓,是一种莫须有的理想,觉得自己生活的圈子和方式哪里都不对,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写作,感到内心踏实和安定,才知道终于找对了事情。”
阿微木依萝说,写作,使她更好地探索和理解人间生活,“到今天我知道,写作出于个人,辐射广阔,世界以更多维度和样式向我敞开。”
第十届四川文学奖获奖名单
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
红星新闻记者段雪莹实习记者毛渝川实习编辑毛渝川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