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张伯礼院士解答上海新冠肺炎中医药救治方案
4月24日,多家媒体在上海就中医药相关话题集中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张伯礼就上海本轮疫情中中医药救治方案、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等进行了详细解答。
因此,根据上海当地特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基础上,上海中医同道专门制定了上海市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案来指导治疗。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治疗,西医无症状,中医有证候。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原则,我们使用“三方三药”,加上上海拟定的协定方药,从前期使用情况看,新冠病毒感染无症状、轻型患者使用中医药干预后,在减少转重率、减少出舱时间等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趋势。此前,上海中医药大学一项数据显示,舱内无症状感染者核酸转阴平均时间在4天左右。同时,根据患者需求,在自愿的情况下,给患者服用中药,比如中成药、配方颗粒等。
第一个原则是“新老疾病兼顾”,治疗新冠肺炎,更重视基础疾病治疗,尤其重视基础疾病的变化。从治疗经验上看,单纯治疗新冠并不困难,但夹杂着不稳定的基础疾病治疗起来比较棘手。
第二个原则是“扶正祛邪”。老年人往往正气不足,脏腑虚损,气血不畅,痰浊瘀滞等基础病证较多,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迅速加重,需要重点救治,在治疗时,要注重扶正,保护正气,采用比如益气活血、益气养阴等方法。在袪邪上,注重“清”和“通”,可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药。
第三个原则是治疗关口前移,先症而治,截断病势。患者从无症状到有症状是一个过程,需要提早干预。比如在临床上,虽然有些老年患者看似是普通型,但当出现发热持续不退、神昏不清、大便秘结、痰黏难咳、肺部渗出不吸收等症状时,就要抓紧时间治疗。
总体来看,就是要分辨高危人群,重视基础疾病变化,多学科联合,早期干预,辨证论治,一人一策,抓住主要症状和核心病机确定好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方案策略。在用药时机上体现“早”“快”,在治疗策略上体现“清”“通”等关键要素,有时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先症而治,并注重调节机体整体状态,避免老年患者进展为重症,截断病势,减少死亡。
中医根据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每名病人当下最危险的因素,采取辨证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具体讲就是一个“早”,一个“准”,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干预。采取针对性精准治疗,“一人一策,一人一方,一天一方”的方法施治。具体治疗上要“快”,有时还要“稳”,耐心观察症状变化,稳定不加重就是好。有时还要“托”,阳气虚脱要采用大剂参附回阳救逆,力挽狂澜。在治疗药物上采用中药注射剂,中药保留灌肠,人参粉、大黄粉冲服,针灸疗法等。在急症用药上,通过给予血必净、痰热清泵推,安宫牛黄丸等内服,用药味要少,用量要大,疴症用重剂。对于稳定病情、阻断进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加强危急重症患者中医救治能力,我们组建了由具有丰富的传染病救治经验的上海市名中医和岐黄学者等组成的市级多学科中医专家组,除全面参与市级中、西医专家联合查房和会诊外,每晚固定时间举行市、区定点医院危重病例会诊和讨论,并明确工作要求和联系制度,每日统计危重症病例中医药救治情况,对病情较重或者伴复杂基础疾病的病例进行逐个会诊,确保中医全程参与新冠救治,做到中西医结合,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了优化诊疗方案的建议,进一步提高了中医救治水平。此外,我们制定了《上海市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必备中药目录》,要求各医院做好储备,有药可用。
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的时间较晚,对其所可能引发的后遗症还需要更多的观察。整体来看,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出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多,患者治愈后出现的后遗症或者持续症状,也比早期毒株所导致的症状相对较轻,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有的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出院后可能会有不适的症状,对此,国家专家组和上海市的同行也在进一步深化这方面工作。
反过来看,如果中国不实行“动态清零”方针,会出现什么结果?按照中国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一旦放松疫情管控,会面临病毒广泛传播、重症和死亡数量巨大的后果。上海此次疫情,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队伍前来支援,才避免了医疗资源被挤兑,如果完全放开了,重症患者大量出现,又该需要多少医疗资源才能应对?如果真到那个时候,经济发展、社会交流该如何进行也是难以想象,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感染,生活又如何才能安心?所以,我们要坚定走自己的路,走“动态清零”的路。武汉之后国内出现了几十起本土聚集性疫情处置实践证明,我们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形成一系列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较小代价取得了较好效果,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稳步增长。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