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苜蓿 电脑帮了大忙?真事!农业信息化,“种地”大不同

时间 • 2025-08-01 23:33:28
农业
信息

15:42

吉林省松原县夏末的一天,因为最近几天天气晴好,一块几千亩的苜蓿地原定第二天开始收割。可是这天傍晚,种植者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北京中关村的消息,说是通过查看电脑上的卫星云图,明天清晨要下雨!种植者在自己这边的电脑上确认了台风路径之后,就决定连夜收割苜蓿。

《粮食安全干部读本》视频《创新的力量》

收割完毕后几小时,大雨如期而至。

北京和松原,两台电脑,几分钟的对接,让农场避免了大损失。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雨”,天气,一直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种了几十年庄稼的老把式,也会有“看云识天气”的本领,但是单凭经验,误差很难避免。吉林松原的这块苜蓿地几点钟下雨,电脑怎么能算得这么准?

《粮食安全干部读本》视频《创新的力量》

是的,这个天气预报是为这块苜蓿地“量身定制”的,精准到了前后三小时,覆盖面积为农场上空1平方公里。

这套系统设计起来可不简单,设计者包括一个数据科学家,一个人工智能科学家,一个高端农业管理者。三个高大上的学科,在农业现代化这条路上“交叉”,“交叉”之后,“功力”倍增。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加上卫星遥感,这些农业信息化、智能化中的关键技术,通过收集土壤、气象等海量数据,来对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为农田做精准的天气预报,仅仅是功能之一。还有一种服务叫做“作物管理”。以前种植户查看作物长势、有没有病虫害等等,那都得自己在田里一点一点地查。而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植被生长状况。

《粮食安全干部读本》视频《创新的力量》

卫星能够从万米高空观测到地面0.5米的东西,平台再通过“叶面积指数”这些专业指标,告诉客户庄稼的长势和叶绿素的活动频繁程度,客户可以根据资料,到“有问题”的田块去查看、管理,这样时间、精力就都大大节省了。

类似的信息平台,通过卫星影像的呈现,大数据的收集等方式编辑出的程序,兼有气象信息、地块面积、作物长势、种植结构分布、生产信息汇总等等,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实时的农业状况。

《粮食安全干部读本》视频《创新的力量》

近些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逐渐兴起,要高效地管理上千亩甚至更大规模的农田,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可以说是“刚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拥有了这类精准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前“做功课”,有规划,有准备,就可以少看“老天爷的脸色”。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农业从“看天吃饭”向着“知天而作”的道路迈进,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