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如期相聚”的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是这样回应敏感问题的

时间 • 2025-11-21 01:47:08
疫苗
中国
发布
问题
信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重要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将如何擎画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而过去一年,中国人民又经历了新冠疫情的考验,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切都让今年“两会”具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3月3日下午3点,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在经历了新中国历程中极不平凡的2020年后,这场发布会格外引人瞩目。和去年一样,发布会沿用了网络视频的形式举行,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分会场设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记者们和发言人隔着屏幕开启今年两会的首次“对谈”。

“阳春三月,我们如期相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用这样轻松简单的开场白,拉开了今年“两会”的序幕。这是郭卫民第三次以政协大会发言人身份与记者见面。

经历了去年,因为疫情不得不推迟“两会”会期的安排,今日郭卫民口中的“如期相聚”,显得举重若轻,格外珍贵。这是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才迎来的“如期相聚”。

发布会上,郭卫民延续了过去一贯的风格,即便面对记者不断抛出的敏感问题,他始终保持亲和的微笑,娓娓道来,直面每一个问题。原定一个小时结束的发布会,最终“拖堂”到了85分钟,郭卫民回答了12个问题。比去年发布会的11个问题多了一个。而他回应的问题,不乏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包括政协工作、疫苗、个人信息保护、冬奥会、国际民调、香港问题……

“中国正在优先向其他国家出口疫苗,是要通过‘疫苗外交’获取更大影响力吗?”面对这样的“敏感”问题,郭卫民的回答铿锵有力:“这种说法是十分狭隘的。疫苗是防控并战胜疫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国际社会抗疫合作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个发言人在直面敏感问题的最强有力的态度。

▲新闻发言人郭卫民

直面“敏感问题”的“样本”回答:

开展疫苗国际合作是为帮助国际社会共同战胜疫情

去年“两会”首场发布会上,就有外媒记者问到关于“多国民众由于认为病毒从中国传播而对中国感到不满”的问题,郭卫民当即表示对其提问中做的判断并不完全赞成。“国际社会对中国抗击疫情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我们对其他国家的支持援助、积极推动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总体上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今年的发布会,依然有外媒记者请郭卫民回应中国疫苗实验透明度、疫苗有效性安全性和“疫苗外交”等问题。“有人质疑疫苗实验数据的透明度以及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人认为中国正在优先向其他国家出口疫苗,通过‘疫苗外交’获取更大影响力,而不是专注于在国内推广疫苗接种。”

对于这个敏感问题,郭卫民是如何回应的呢?他表示中国始终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放在第一位。有关部门制定了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上市申请和附条件批准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与世卫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基本是一致的。我国疫苗企业从研发到每一阶段的实验,都始终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程序进行的,而且在研发、实验到紧急使用、附条件上市等各个重要阶段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先前在中国附条件上市的中国国药集团和北京科兴公司的疫苗III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都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相应标准要求和我国技术指导原则要求。

“截至2月底,中国已累计接种疫苗5200多万剂次。近日,国家药监局又附条件批准两种疫苗上市注册申请,这两种疫苗从研发到生产也是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程序进行的。”

针对“疫苗外交”的质疑,郭卫民回应,他注意到有人质疑中国是想利用疫苗出口来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这种说法十分狭隘。他说,疫苗是防控并战胜疫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国际社会抗疫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宣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支持鼓励中国企业同有关国家开展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合作,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积极推动疫苗在全球的公平分配。截至2月底,中国向69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向28个国家出口疫苗,这个数量还在增加中。中国开展疫苗国际合作是为了帮助国际社会共同战胜疫情,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作为新闻发布战线上的老兵,郭卫民有过多年新闻发布经验。他曾担任过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十九大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向来以不回避敏感问题著称。2017年4月,他曾在为四川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学员授课时谈到,危机事件出现以后,政府部门要勇于发布信息。“突发敏感事件发生后,你要是不主动说,别人先说就会陷入被动。在处置过程中常常需要边处置边讲。”他说,不要轻易地以“复杂”、“敏感”为理由而闭口不说,也不要用“无可奉告”的方式去处置,既不利于形成良性互动,而且会被人认为背后隐藏了什么。

关注热点问题的“直率”回应:

个人信息保护法已提请审议

个人信息保护、老年人数字鸿沟……这样的热点民生问题,同样是郭卫民重点关注的领域。在回应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时,郭卫民表示,已经看到不少媒体在报道这个问题,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新技术的广泛使用,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也出现了一些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出现泄露、滥用,甚至于出现倒卖的现象。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了相关工作,包括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规范,指导督促企业平台落实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开展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专项治理。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手段的使用加强管理。有关部门针对疫情防控过程中个人信息收集问题印发了专门的文件进行规范,并督促检查。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怎么看待老年人不会使用健康码而无法进入到公共场所?对于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智能化时代,一个也不能少。”是郭卫民最直率的回答。他说,老龄化和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问题确实是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政协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不少委员认为,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也给部分老年人带来了烦恼和难题。近期出现的老年人群体使用智能设备困难的情况暴露出我们有些地方存在“智能化技术进步,人性化服务不足”的问题。

“部分公共场所已经不再将‘健康码’作为通行的唯一凭证,通过登记身份证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进入。一些医院设立老年人挂号收费专窗,以方便就医,等等。老年人在智能化时代遭遇的难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郭卫民表示,希望年轻人多与老年人沟通交流,帮助老年人进入智能圈,融入现代生活。

关于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回应:

中国的“朋友圈”是这样扩大的

发布会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提到,要如何看待国际民调显示的美国人对中国持有的负面态度。而正好在两年前的发布会上,郭卫民曾经提及中国如何做好对外传播的问题。在回应这个问题时候,郭卫民表示,现在有一些国际民调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评价,情况是多样的,它涉及到是哪一个民调机构、调查的范围、调查的具体对象、数据等多种因素影响,情况也是多样的。“刚才你提到中国国家形象下滑,我想原因也是复杂的。有些是因为一些外国民众对中国不了解,有些则是因为受到了某些反华政客的误导。”

郭卫民提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随着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政协有许多委员长期从事涉外工作,他们认为中国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积极参与和支持全球抗疫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和广泛认同。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和合作,不断地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去年,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从来都是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全国政协将进一步发挥政协组织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于中国国家形象这个问题,郭卫民在发布会上的回应寸土不让。现场有记者提到,注意到有外国政客鼓动抵制北京2022年冬奥会,他铿锵有力地表示:“个别外国政客将体育运动政治化,企图干扰破坏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行,这些做法有违奥林匹克宪章精神。”

对于讲好中国故事,郭卫民一直殚精竭力。他曾在2018年中国新闻发言人论坛闭幕式上发言时提到,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愿望增强,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增多,中国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新闻富矿”。应注重结合国际涉华舆论关切和热点问题来策划组织发布,应更加积极主动地为驻华外国新闻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和采访便利,帮助其准确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政策,对外介绍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企业越来越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应进一步做好日常和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及时回应关切,维护展示好国家形象。

“中国的好的声音大家都希望听到,中国的对外传播帮助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两年前,郭卫民在发布会上讲过的一句话。

而两年后,郭卫民依然在继续传播着“中国好声音”。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赵倩北京报道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