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1.4万亿美元的“空中机遇”?专家齐聚成都论道
“未来20年,中国航空市场预计将接收50座机以上客机9000余架,价值约1.4万亿美元。”10月28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民用飞机机电系统国际论坛上,航空工业南京机电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焦裕松作出上述预测。
他特别提到,波音、空客双寡头垄断已成为过去,近年来,随着国产民机、特种飞机,无人机、垂直起降飞行器等飞行平台的迅猛发展,航空事业的意义远超飞机本身,“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应该承担重要的责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如何把握1.4万亿美元的“空中机遇”?论坛上,来自适航局方、主机单位、机电系统/设备科研院所、零件/组件、机械设备供应商、软件服务、高校等众多领域的50家单位300余位代表齐聚成都,以“数·智机电、绿色飞行”为主题开展了系列讨论。
01、产业的机遇
10月29日,民航局适航司发布通知,就《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审定管理程序》《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性分析指南》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登记管理程序》等三份行政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
这显示了我国对民航机队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原副司长周凯旋提到,从数量上看,我国民航机队的数量和运输量已在全球百名前列,“但却大而不强”。
国产化正是“不强”的一个重要方面。周凯旋表示,据统计,过去20年我国运输类飞机的发动机空中停车率下降了98%,在新飞机的交付中国产民机的占比不到2%。这意味着,我国民航机队目前良好的安全记录主要来源于进口航空器的表现,今后随着C919、CR929等国产民机陆续入役,这种安全记录能否保持还尚不明确。
“国产飞机进入商业运输业时,如何继续保持他的安全运行?”在周凯旋看来,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他看来,关键要坚持对外开放,依靠强大的适航管理与国际接轨。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适航性,即航空器适合/适应于飞行的能力,可以通过航空器全寿命周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使用、维护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来实现和保持。
“而适航管理的主要属性,是政府强制推行的行政审批,旨在航空公司愿意买、制造商愿意卖的情况下,政府在中间进行检测、提供保证,并保证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他表示,目前,我国民航机队在安全管理技术上取得的主要经验和成果,多数来自国外航空器的,对国产航空器的适航管理,一级如何保证其安全运行是航空领域的新课题之一。
02、科技的机遇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落地的重要阶段,国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了提升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就提到,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新起点,航空工业面临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转型升级。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加快了航空机电产业发展脚步,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水平不断提高,航空机电系统对推动航空工业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在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平煜看来,新的航空装备与技术、工业能力重大变革的愿景正在加速到来。民用飞机机电系统是机载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可观,相关技术更新速度快,产品迭代周期短,产业链覆盖广,加工系数复杂度高,产品质量要求高。
“对从业者来说,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加快完成系统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结构调整。”邓平煜说,实现民用飞机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深刻把握创新与发展的主动权。
“航空业的寒冬马上就要过去了。”山高刀具(上海)有限公司战略项目高级经理宋永辉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于航空航天典型零部件的加工应用有丰富经验,并主持和参与了众多航空企业整体解决方案、提效改进方案的制定与落地实施。
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的新起点,航空工业面临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航空机电系统对推动航空工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就提到,最近十年,嵌入式软件在机电产品当中越来越重要,而数据服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机件发展会采用更多的机械技术,这意味着智能控制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未来“数字孪生数据的服务价值链也将在民航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红星新闻记者邹悦实习记者黄盼盼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