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即吾年⑤|善待“原年人”,也是城市“抢人”“留人”的一环
城市留人就地过年,或许不能完全弥补团团圆圆,但让“打工人”真正以主人心态在城里过一个祥和年,城市才有可能成为更多“打工人”真正的家。
小董没有回潍坊老家,头一回一个人在外过年。除夕晚上,小董过得有些寂寞。先是给自己做了顿简单的年夜饭,然后因思乡情绪低落了一会儿,接着在工作群里抢了一个多小时的红包。
晚上十点,他决定出门找找年味儿。开车去市中心的广场转了一圈,本以为会有灯光秀,结果整个广场上也没几个人。
同事小李看到了他的朋友圈,说“你想看灯光秀,没找对地方”。小李已经两个春节没回家了。2020年没提前出发,疫情一来就不让动了。今年父母想见见外孙,给单位打了报告,提着大包小包来了。
大年初一,不能走亲访友,小李想带父母出去转转。早早吃了晚饭,一家人去了家附近的公园。玩耍的孩子和往常差不多,陪伴者从爷爷奶奶变成了爸爸妈妈,也有全家齐出动的;树上没有挂更多的彩灯,唯一的横幅和旁边几个灯笼给了一些“过年红”的点缀。小李的老公说,感觉就是在过一个“长点儿的周末”。
天色擦黑,公园也暗了下来。走在近乎昏暗的公园里,逛公园经验显然更丰富的父母开始“吐槽”:这公园没有停车位,没有什么休闲椅,也没有灯光点缀,老家公园还有人搭戏台子搞演出,耍的也多
其实,这两年小李所在的城市修了不少景观,也添置了一些儿童玩乐的设施,这原本比较符合小李对城市生活的憧憬。但父母这么一说,小李觉得让爸妈千里迢迢来城市过年有些“亏待”了。幸好,转角来到公园临着的一条宽马路,两座写字楼设计了灯光秀,通体流光溢彩。柳暗花明,总算是点亮了一点儿节日气氛。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有1亿的“打工人”原地过年,也就是说,这1亿“原年人”背后的家庭,无法团圆。他们“原地”待7天,或许也正像小董、小李这样,在寻找一些异地过年的年味儿。
春节期间,很多城市都有“送年味儿”的大礼包。
义乌鼓励“就地过年”的措施是被肯定的。除了常规的物资供给与便民服务,留义过年人员还将享受春节消费券,留义人员子女还能免费参加冬令营活动,正常营业的餐饮单位、便利店、快递网点等都能领取补贴。
杭州的“原年人”是被羡慕的,现金红包直接派发到在杭务工、非浙江户籍并在杭缴纳社保的“打工人”账户里。
成都则向外地务工人员派放“年夜饭”,让留守的异乡人一品成都独特的舌尖上的“年味”。
苏州也有“杀手锏”——落户积分,外地留苏职工春节期间在苏州工作的,凡申请参加2021年苏州市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含积分落户、积分入医、市区积分入学),给予15分加分。15分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在苏州缴纳3年的住房公积金。
也有被吐槽的,比如补贴免费流量,免费开放市属公园,以及摇号抽签送红包、影音娱乐大礼包等。不是说没价值,只是“送流量、抽红包、免费逛公园”,这些关键词似乎和“过年”没有必然的紧密关系。
仔细想想,“打工人”需要什么样的“年味儿”?
以往春节,有鞭炮礼花大庙会的地方定是热火朝天;初二初三走街串巷见着熟人问候“新年好”,小孩穿着新衣给长辈拜年讨红包;所有需要动土的工程,都要在过年时停下来;赶集摆摊做生意的,要到初八才正式开市。更别提,从除夕到十五,家里长辈要求讲究传统习俗,比如除夕挂春联、初一不扫地、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归家
疫情之下,我们可以理解过年的变化,但也可以多一些仪式,填补些许“年味儿”。
城市留人就地过年,或许不能完全弥补团团圆圆,但让“打工人”真正以主人心态在城里过一个祥和年,城市才有可能成为更多“打工人”真正的家。
人口和人才是区域经济兴衰的基础,这几年反复被媒体津津乐道的城市“抢人大战”已说明了这个问题。如何在筑牢防疫安全网的前提下,满足异乡人就地过年的需求,今年春节是一个契机,更是营造“归属感”的起点。毕竟,善待就地“打工人”,也是城市“抢人”“留人”的一环。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吴穹
编辑黄静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