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带来哪些变化?从漂洋过海的农产品中找答案→

时间 • 2025-07-22 15:49:30
国家
一路
中国人
中国
一带

今天(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回顾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截至目前

中国已与五大洲的

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

签署了230多份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

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

图源丨新华网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

农业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涉及地域范围广

农业资源丰富

为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农产品贸易往来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为我国以及共建国家

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

一起从那些

漂洋过海的农产品中

找答案

走出去

古今丝绸之路,有一种商品经久不衰,它就是中国茶叶以及茶的衍生品茶器。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漂洋过海的一餐

在一家意大利茶叶店,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正享受他们的下午茶时间。最初红茶传进欧洲时,由于是神秘东方的远途珍品,“喝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权力。如今几经更替变迁,下午茶已风靡西方。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漂洋过海的一餐

Carrai是这家店第二代经营者,60多年前,她的父亲阿尔弗雷多不远万里到中国的云南寻茶,把这种源自中国的特殊味道带回了佛罗伦萨。时至今日,发达的现代交通早已取代了人背、马负和驼铃悠悠。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国茶也更加便捷地走向了这家茶叶店,走向了世界。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他乡的中国味道

除了茶叶,中国的麻辣小龙虾也享誉世界。

小龙虾原产地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美国人食用它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然而,自从进入中国之后,它有了更为多样、丰富的口味,比如麻辣、蒜蓉、十三香等。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他乡的中国味道

如今,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小龙虾已进入欧洲腹地,欧洲人食用的小龙虾,每10只就有9只来自中国。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他乡的中国味道

小龙虾需要的是现代化生产加工能力,而豆腐靠的是传统制作工艺。

相传公元前164年,聪明的中国人就懂得通过分离和凝固大豆的植物蛋白,获得美味的食物——豆腐。让人有些意想不到的是,2000多年后,这种历久弥新的味道,在距离中国8000多公里外的意大利北部历史名城维罗纳,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他乡的中国味道

一片树叶、一粒种子、一颗果实……我国丰富的农产品,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为世界饮食文化增添更多精彩元素。

运回来

中国的农产品走出去的同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丰富食材,也端上了我们的餐桌。“中欧班列”现在越来越多,返程班列搭载的货物也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异国田野上的中国人

伴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挂载41节车厢、长度超过500米的中欧班列从哈萨克斯坦入境,缓缓驶入中国边境口岸——阿拉山口车站。车上除了来自欧洲的货物,还有中国商人在哈萨克斯坦收购的小麦。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异国田野上的中国人

据了解,我国以前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货物主要是矿产品、石油产品、化工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进口的红花籽、油葵、小麦量在逐年增加。

除了农作物,肉类也是中国老百姓的刚需品。

澳大利亚是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4.58亿公倾天然草场,占国土面积55%,却只有2400万人口。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60%的牛羊需要出口。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异国田野上的中国人

澳大利亚北方肉类合作公司,是澳大利亚本土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2013年之前,这家公司的销售表单上还没有中国身影,直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一切都在改变。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异国田野上的中国人

在我国港口,一艘艘从澳大利亚驶来的货轮靠岸,满载着订购的牛肉。经过相关检疫后,这些牛肉将出现在各大超市,成为百姓一日三餐的优质食材。

图源丨央视新闻

近年来,随着成都中欧班列的开行以及成都第二个国际机场的通航,让“一带一路”共建合作伙伴的食材,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成都,大大降低了成本。

成都某西餐厅厨师长张承涛表示,以前食材选择面相对比较少,这几年,他们的食材选择面更广,运输周期变短,所以总体的成本下降了10%到20%。

图源丨央视新闻

农业交流与农产品贸易一直是古丝绸之路经贸活动的重要内容。中国借丝绸之路从西域引入了胡麻、石榴、葡萄、苜蓿等作物品种。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农产品丰富着中国人的餐桌,满足了中国人对食物多元化的需求。

共享繁荣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在共建国家农业投资存量超140亿美元,双方农产品年贸易额已达1394亿美元。人才交流密集开展,中国已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示范杂交水稻、菌草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带动多个国家减贫增收。

今年6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内,“杂交水稻之父”、2010年度三农人物袁隆平的墓前,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不远万里带来了一份承载着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人民真诚谢意的礼物——产自非洲的杂交水稻大米。他站在墓前,久久凝视着墓碑说:“尊敬的袁隆平老师,我们来迟了。”

图源丨新华社

为帮助更多非洲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袁隆平的指导下,2019年5月,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在马达加斯加正式揭牌。到2022年12月,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累计推广面积7.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约7.5吨。

图源丨新华社

种植杂交水稻已成为包括马达加斯加在内的非洲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粮食自给自足的重要途径。借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非洲国家通过引种中国杂交水稻、引进中国种植技术等,不断提高自身农业生产能力,成就更多的“非洲粮仓”,让非洲人民“端稳饭碗”。

图源丨央视新闻

除了杂交水稻,“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菌草技术成为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之一,已传播到100多个国家。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2022年度三农人物林占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利用菌草代替树木栽培食用菌,发明了中国特有的“以草代木”菌草技术。

图源丨央视新闻

今年9月,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迎来一批新学员。菌草,这种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的草本植物,陆续走进亚非拉和南太平洋国家,为当地的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在贫困率高达37%的非洲国家卢旺达,超3.5万名农民接受了培训,菌草成为他们的“幸福草”。

菌草技术为发展中国家破解消除贫困、减少饥饿、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提升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国际形象。

图源丨央视新闻

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农业合作,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互信关系,相互寻求更多的机会促进发展和协作,实现共赢。

荷兰,曾经的海上贸易先驱,现在则是全球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四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有百分之五十八用于农业。再加上高效农业的普及,使这里成为了“欧洲菜篮子”。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跨越“一带一路”的牵手

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荷兰分公司便落户于此。三万五千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里种满了番茄,成熟的番茄会卖给法国。由于采用了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打理这片区域并不需要太多人手。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跨越“一带一路”的牵手

跨越亚欧大陆,中国“蔬菜之乡”与荷兰“农业绿港”完成了让人瞩目的牵手。这在过去无从想象,却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最司空见惯的生意。

荷兰的育种专家会定期到中国交流,带来先进的理念,通过亲本材料互换、作物的遗传改良,实现优秀品种的全球推广。育种原本是世界上最讳莫如深的农业研究之一,如今却成了中荷两国合作共赢的着力点。

图源丨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跨越“一带一路”的牵手

目前,我国已与17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关检验检疫合作关系、签署农产品食品准入类国际合作文件近400份。食品安全制度体系、标准规则不断完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累计注册已达8万多家。深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促进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未来要进一步夯实农业合作机制平台,增加多双边机制下对话交流;扩大农业经贸合作增量,推动农业领域开放融通,提升便利化水平;发掘农业合作领域空间,创新开展可持续农业等合作;深化粮农治理合作,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与推动粮食系统转型。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

崇尚的是共赢

传递的是希望

纵观人类发展史

唯有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才能收获累累果实

才能建立利在千秋、福泽万民的

长久之功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

第一个蓬勃十年

正值风华正茂

务当昂扬奋进

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来源|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第三季系列节目、新华社、央视新闻

编辑|康轩山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