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CPI超预期上涨至5.4%,疫情还将如何左右物价?
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物价指数。
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为2011年11月份以来的新高,创8年新高。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0.6%,为推动CPI上涨的主因,非食品价格上涨1.6%。其中,猪肉、鲜菜价格分别上涨116.0%、17.1%,为领涨品类。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全部上涨。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4.8%、2.3%和2.2%,交通和通信、衣着价格分别上涨0.9%和0.6%,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5%和0.2%。
春节因素推动食品、服务价格上涨
春节为传统消费旺季,这段时间食品价格普遍会上涨。
1月食品环比上涨4.4%(上月为环比下降0.4%)。其中,鲜菜和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5.3%和8.5%,鲜果和水产品价格环比上涨5.5%和4.5%。
除了食品,部分服务价格上涨明显。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受春节前城市务工人员返乡影响,部分服务价格上涨明显,其中美发、家政服务、车辆修理与保养价格分别上涨5.2%、4.7%和4.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19年年底CPI冲高至4.5%的水平,当时部分机构预测:在春节因素,以及猪肉价格高位运行推动下,一季度部分月份CPI可能达到5%。5%的预测,现在看来偏向保守。
“去年由于猪肉、日常生活消费品等带来结构性通胀,由于价格惯性以及春节因素,CPI还会继续走高。1月CPI同比上涨5.4%,上涨幅度之所以比预期要大一些,是叠加了新的疫情因素”,2月10日,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限制人员、交通流动助推价格上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城市春节期间出现超市抢购基本生活物资的现象,比如北京初一、初二(1月25、26号)的大白菜等蔬菜品种价格大幅上涨。
当然,部分居民抢购行为带来的价格上涨,地方政府在积极应对。比如北京商务局迅速组织部分重要商贸企业,加快与蔬菜产地对接,加大了相应蔬菜品种的储备力度,以保障北京基本生活物资稳定供应。
除了居民抢购因素,部分菜农停止供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湘南一县城所见,受疫情影响,部分散户菜农停止了对农贸市场的供货,货源的短缺,也助推了部分食品价格的上涨。
“春节期间很多商铺商场处于半停工的状态,这是重要的新增变量。吃饭是刚需,供给不足,导致1月CPI上涨幅度超出此前预期”,徐洪才表示。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表示,全国各地交通管制期间,以供给运输受限影响为主,部分食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继1月23日武汉封城后,全国多地实施了不同程度的交通管制,城市小区和乡村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物资跨地区运输受到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地区部分生活必需品(如蔬菜)价格出现上涨,可能形成结构性通胀压力。但在中央和各部门全力保障生活必需品物资供应的努力下,这一现象压力持续时间预计不长。
疫情对物价会带来什么影响?
猪肉价格仍将继续左右2020年物价,疫情因素也成重要的新增变量。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当前猪肉价格上涨主要受季节性波动,由于稳定猪肉价格的各种措施逐渐见效,近2个月生猪存栏量以及能繁母猪存栏量都有所增加,未来猪肉价格有望趋稳或者回落。
徐洪才表示,当前应该继续把防控疫情放在首位。但是,经济处于半休眠状态,是不可持续的,像重灾区的很多商品供不应求,包括口罩、防护服、医药用品等。
对于CPI后续走势,市场有不同的分析。
“当前财政、货币政策处于边际宽松的状态,因为稳经济、稳就业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可能会推动物价的上涨,政策层面需要关注物价走势”,徐洪才表示。
刘学智则认为,2月CPI翘尾因素下降,疫情导致大量消费需求明显减弱,特别是餐饮、旅游、运输等消费显著下降,CPI同比涨幅可能回落到5%以内。二季度疫情减弱之后CPI可能回升,三季度之后将明显回落,全年呈前高后低态势。
解运亮表示,自2月10日起,各地企业陆续有序复工,物资运输问题将逐渐缓解。由于疫情对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造成直接冲击,经济总需求收缩,而总供给虽然也有收缩,但在存货支持下,短期内供给收缩影响相对较小,需求收缩的影响更大,因此物价有向下压力。参照2003年SARS期间经验,在当年5-6月SARS冲击最大的阶段,CPI环比明显弱于往年同期。